5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100余名来自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以及部分专家学...
2023-05-28 0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伦教镇的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正在对盾构机部件进行建造和调试。王美燕摄(人民视觉)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南舍工业区,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协助诊断企业屋顶光伏电站断线故障,保障太阳能光伏板并网可靠发电,减少企业用电支出。王 正摄(人民视觉)
2020-2022年,一场历时3年的改革行动在中国国有企业上上下下展开。如果将它比作一场大考,“考生”有超8万户企业,资产总额300多万亿元,其中的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
如今,大考答卷交出:改革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变化。
经营机制更“活”
“一大批活力迸发、动力充足的现代新型国企正在形成”
“不轻松”“充满挑战”“考验勇气和担当”,谈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少企业负责人感慨过程不易。
回头看,为什么需要这样一场改革行动?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必须发展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说。
长期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国企自身对改革的必要性有切身体会:“企业发展倒逼改革”“不改革,那就不是简单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大家都在发展,只有你步子更快,才能缩小差距”……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但是,全国各级国有企业超8万户,所处行业领域不同,发展年限和水平实力有差别,特色各异,改革如何发力?怎样确保落实?
改革之初就已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实践中,改革行动细化为一项项任务台账,各有关部门、地方、中央企业共形成近1.7万条“待办事项”,为改革行动拉出清单。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强活力、提效率,转换经营机制都是重点。
2015年前后,中国化学工程一度陷入困境,生产经营状况举步维艰。改革开出的“药方”之一,就是突出全员业绩考核,加速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三能”)机制成为中国化学工程改革发展的着力点。2018年以来,集团总部压减编制近15%;集团党委管理的干部中,52%的新提拔干部通过公开选拔方式任用;工资分配与考核强挂钩,子公司主要负责人收入差距倍数达7倍,实现“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目前,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全国国有企业深入推进。与2020年底相比,开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各级子企业比例从23%左右提升至99.6%以上,覆盖全国超8万户企业、22万人。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广大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劳多得、争先创优、有为才有位的浓厚竞争氛围,许多传统老国企焕发了新气象,一大批活力迸发、动力充足的现代新型国企正在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较2020年分别增长18.7%、26.3%,2022年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三年行动之初增长32.5%。
布局结构更优
“国有经济竞争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净利润创新高”“业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稳居行业第一梯队”,2022年,中国中化旗下多家公司取得亮眼成绩,集团整体实现营收1.2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发展成绩见证融合实效。2021年3月,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中化这艘资产总额超万亿元的化工“航母”正式起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多家企业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的浪潮中乘势而上。
——一批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成功实施。先后完成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鞍钢与本钢等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30余家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116组347家实施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
——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国务院国资委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3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
——推进瘦身健体、突出主责主业成效显著。“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既定任务基本完成,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6.5亿元,增值234.1亿元,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1500万户“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分离,1900个教育机构、2525个医疗机构深化改革,173.2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和2027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比例均达到99.6%以上,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社企不分的难题,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创造了更好条件。
“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翁杰明说。
科技范儿更足
重研发创新,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挺进深海!2月1日,“深海一号”二期工程表层喷射作业圆满完成,这是国内单次最大规模的批钻式喷射作业,对保障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开发运用3项世界首创、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几十项行业技术难题——作为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自诞生之初就满载硬核科技实力。
从“深海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从高速磁浮到国产大飞机,三年行动期间,国有企业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国企科技范儿更足了。
越来越多国企意识到“创新,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三年行动期间,创新激励政策“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实施科技研发投入在业绩考核中全部视同利润加回、重点核心研发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加大对国企科技创新支持,全面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中海油设立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奖励金,全面推进以项目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机制改革,在团队组建、资金使用等方面赋予项目长更大自主权;中国建筑设置专项科研经费,与外部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国中车创新科研人员业绩评价和薪酬股权激励机制,在2021年首届中车科技创新大会上奖励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英才5881万元。
“改革创新是中车发展制胜的绝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法宝。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创新。”中国中车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超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与2019年相比,2021年209户“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6.5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长69.5%。
对近80万名国资国企职工开展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调查对象认同三年行动提升了干部职工的改革意识、创新理念、精神面貌和干事创业热情。有国企负责人感慨:“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开了一个个阻碍发展、束缚活力、抑制创新的藩篱,为高质量发展积聚强大势能。”
“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翁杰明说,要围绕更高质量效益和更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相关文章
5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100余名来自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以及部分专家学...
2023-05-28 0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GabrielMakhlouf表示,央行接近加息周期的最后阶段。 “鉴于我们当前的通胀展望,我们可能接近’阶梯的顶部’...
2023-05-28 0
来源:金十数据 分秒必争!债务上限谈判锁定最后窗口期,美联储6月加息停不下来了?非农恐重拳出击!欧佩克+两巨头现分歧,减产救市行动能否再次打响...
2023-05-28 0
转自:雷递网美国科技企业AtmusFilterationTechnologies(股票代码:ATMU)昨日在纽交所上市。Atmus发行14,1...
2023-05-28 0
每经记者陈晨 每经编辑叶峰 今年年初时,中国邮政集团对外宣称中邮证券要加快获取公募基金牌照,如今就迎来了新的动作。5月26日...
2023-05-28 0
每经记者宋美璐 每经编辑文多 今日(5月27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理事会)暨2023中国上市公司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2023-05-28 0
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石家庄峰会于5月26日-27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三博脑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张阳出席并演讲。 张阳介绍,三...
2023-05-28 0
更具弹性的半导体产业链生态系统,成为美日经贸高级官员此次在美国会见的议程的重中之重。 当地时间26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在美国底特律会见...
2023-05-28 0
最新留言